病毒DNA
概述
乙型肝炎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是乙肝病毒的的核心物质和病毒复制的基础。在病毒dna携带的遗传基因,乙型肝炎病毒DNA分别复制出新的病毒外壳和dna核心,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肝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DNA是乙肝病毒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HBV-DNA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强。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是乙肝致病的根本原因,乙肝的治疗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根本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促使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转阴。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DNA)是由两条螺旋的dna链围成的一个环形结构。其中一条较长负链已经形成完整的环状;另一条长度较短的正链,呈半环状。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DNA链要以负链为模板,在催化剂──乙肝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长,最终形成完整的环状。这时的乙肝病毒基因组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dna。即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即cccDNA),似乎可以把它看作是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模板形成后,按照模板的形状复制新的病毒基因就很容易了。病毒基因会以其中的一条cccDNA为模板,利用肝细胞基因中的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复制,形成负链、正链。最后再装配到一起形成新的乙型肝炎病毒DNA。
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在宿主肝细胞内持续复制是HBV慢性感染的主要决定因素,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一种中间形式,每个感染肝细胞平均有5~50拷贝,半寿期为14.5年。HBVcccDNA既能转录产生3.5kb前基因组mRNA,又能转录出病毒mRNA并翻译产生包括HBsAg在内的病毒蛋白,是乙肝病毒复制水平最特异的指标,但通过肝活检来监测患者肝组织中的HBVcccDNA水平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难度。血清HBVDNA水平与传染性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是病毒复制活动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标志,是评价HBV复制情况的“金标准”,HBVDNA检测是唯一能帮助确诊隐匿性HBV感染和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而HBVDNA定量检测对血清学非典型的慢性HBV感染者诊断至关重要,对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判定(血清HBVDNAIU/ml)有重要意义,也是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主要指标。
慢性感染各个时期具有明显不同的病毒学特征和宿主免疫反应状态和肝脏病理损伤。HBVDNA实验室定量检测有助于确定感染者的状态,对确定是否开展抗病毒治疗及适宜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免疫耐受期其主要特征是病毒复制活跃,实验室检测感染者外周血有较高载量的HBVDNA,通常高于20,IU/mL(1X拷贝/ml,下同),血清学检测表现为HBsAg和HBeAg阳性,感染者的ALT多正常或仅有轻微升高,肝脏组织病理学正常或仅有轻度炎症反应。
免疫清除期实验室检测为HBsAg持续阳性,ALT持续升高,也可有间歇升高。外周血HBVDNA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通常高于20,IU/mL,或有波动。处于此期的慢性HBV感染者HBeAg多为阳性,HBeAg阳性表明有较高的病毒复制,传染性较强,可诊断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约有66%或更多的感染者会发生HBeAg血清转换,实验室检测HBsAg持续阳性,但HBeAg消失,抗-HBe阳性,病毒维持低水平复制,外周血病毒载量低于2,IU/mL或检测不到,ALT在正常范围内,肝活检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再活动期实验室检测ALT间歇升高、肝脏有活动性炎症反应,血清HBsAg持续阳性,可有抗-HBe阳性,或HBeAg阳性。外周血病毒载量可低于2,IU/mL。但如发生pre-C/C区突变,HBeAg表达下调或不表达,此时尽管HBeAg阴性,HBV仍处于高复制状态,外周血仍可检测到较高的病毒载量。
乙肝恢复期每年约1%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可自发性清除HBsAg,实验室检测血清HBsAg阴性,可有抗-HBc和抗-HBs抗体阳性,血清中检测不到HBVDNA,称为乙肝恢复(ResolvedHepatitisB),由于我国慢性HBV感染者多在婴幼儿时期感染,自然发生乙肝恢复者较为少见。
隐匿性HBV感染(OccultHBVinfection)血清HBsAg检测阴性,但外周血或肝组织中可检测到HBVDNA。
表1为帮助确定不同感染阶段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慢性乙型肝炎所致相关肝脏疾病是HBV感染的主要致死原因,我国每年因HB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肝癌死亡达30余万例。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总体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以抗病毒治疗最为关键。抗病毒治疗主要通过长期抑制HBV复制来实现上述目标。抗病毒治疗主要用于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的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此,首先需要通过HBVDNA的定量检测等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来确定慢性乙型肝炎适宜治疗患者及治疗时机,并据此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治疗过程中通过HBVDNA的定量检测监测病毒学应答对于判定抗病毒疗效、调整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的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是包括两类:一类为普通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另一类为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具有增强免疫和抗病毒作用,通过一定疗程可使部分患者获得较为持久的应答,有研究报道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中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清除率可达到3%~10%。患者HBsAg消失或血清转换的比率高于核苷(酸)类似物,但干扰素类药物治疗存在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核苷(酸)类似物通过抑制逆转录过程,以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作用较强,但短期内不能清除肝细胞内HBVcccDNA,停药后复发率高。一直认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清除率较低,难以作为治疗终点指标,但近年来,随着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持续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清除率有所提高,部分报道可达6%。
HBVDNA的定量检测除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外,患者外周血中HBVDNA载量也是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几乎各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均推荐依据病毒载量确定是否开始抗病毒治疗。血清HBVDNA定量是确定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重要指标,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0IU/mL,且有肝脏活动性炎症者(ALT升高,或肝活检发现肝脏炎症指数≥G2),即应开展抗病毒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病史较长,病变长期积累,肝硬化年发生率达8%~10%,高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5%),因此,更应积极开展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当HBVDNA≥IU/mL伴有肝脏活动性炎症指标时,即应开始抗病毒治疗。
血清HBVDNA水平的下降为判定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是基于应答指导的治疗(response-guidedtherapy)的重要指标。因此,治疗前应有基线水平检测,一旦开始治疗,则应每3~6个月检测一次,动态监测HBVDNA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ALT、HBeAg和抗-HBe。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线路图(roadmap)主要依赖HBVDNA的定量检测确定病毒学应答情况,对判断疗效、预后和耐药发生至关重要,是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的重要依据。如果HBVDNA水平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有效,同一药物继续治疗;否则为治疗失败应进行联合治疗。其中治疗24周时的血清HBVDNA绝对水平若低于60IU/mL为完全病毒应答,可继续同一药物治疗;高于60IU/mL但低于IU/mL为部分应答,应根据选用的具体药物确定是否调整。治疗24周时患者血清HBVDNA水平高于IU/mL则为应答不充分。
消毒处理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处理对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对多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均很敏感,如热力消毒98°C2分钟即可使乙型肝炎病毒灭活而失去感染性;常用的含氯制剂如0.5%的次氯酸钠,1分钟即使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聚合酶灭活;而过氧乙酸、环氯乙烷、碘制剂及戊二醛等,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灭活作用既肯定又确切,都极大地充实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方法。
高压蒸汽可以说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的既简便易行又完全彻底的方法。但因许多物品、器材经不起高压蒸汽消毒,故又推荐采用对金属无腐蚀作用的戊二醛消毒被污染的器械(如电镜、内镜等),效果相当满意,但价格昂贵。对不耐高温的物品的消毒,像疫苗与抗生素等,则采用r射线、X线和电子辐射消毒。这些射线能穿透塑料制品的包装,可达到完全杀灭病毒的止的,但常使人造纤维失去张力,使一些药品色泽改变,故也难在国内推广。
对纺织品、皮毛、塑料制品、文物、小型精密仪器、内镜、监护装置、人工眼球器材等都采用环氧乙烷蒸气消毒。而其他常用市售化学消毒剂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酒精、高温不能杀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在外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抵抗力,通常在37℃下能稳定60分钟,一般的化学消毒剂或加热到60℃4小时均不能将其消灭,在-20℃贮存20年以上仍具有抗原性及传染性。将HBsAg阳性的血清涂于塑料贴面、铅片、布片上,在25℃的条件下,2个星期后滴基本保持不变,在6℃条件下,1个月内滴度不变。HBsAg阳性的血清传染唾液和尿液后,其滴度在25℃下可维持1星期,6℃条件下可维持40天,有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10分钟或加热65℃10小时,才有可能将其杀灭。足见其顽固性。但不要把乙肝病毒看做是很可怕的恶魔,合理的消毒预防还是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常用于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的化学消毒剂有以下几种:
(1)氯制剂:如3%的漂白粉、含有效氯*的二氯异氰尿酸钠及氯化磷酸三钠等,室温下15分钟,用于清洗器皿和餐具,消毒效果满意。
(2)氧化剂:0.2%-0.5%过氧乙酸及15%过氧化氢,在室温下作用10-30分钟,可作外科移植物的消毒剂。用于患者餐具的浸泡,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
(3)烷化剂:2%戊二醛,用于手术器械、电镜的擦拭消毒,10%甲醛可用于血液制品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
(4)碘化剂:1%碘酊25°C作用15分钟以上可用于消毒体温计、各种医用导管及牙科器械等。但应注意密闭,以免碘升华。消毒后应消除表面沾有的碘液。有条件时可选用碘伏(含有效碘*10-6)则效果更好。而与肝炎患者更密切接触者,如家属及医护人员,则主张选用肥皂和流水冲洗至少2遍以上,以尽量减少手上皮肤沾染的乙型肝炎病毒,然后再用0.1%-0.5%过氧乙酸或含*10-6有效碘的碘伏浸泡双手1-2分钟。
康复保健慢性肝炎的表现多种多样,治疗也是五花八门。但治疗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以适当的休息、营养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自我保健:
乙型肝炎病毒康复保健
一要重视出现黄疸加深时的危害性。肝炎病人一旦出现黄疸,就说明肝脏有明显炎症,甚至有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坏死越明显,黄疸就会越深。因此当肝炎病人出现深度黄疸时,应警惕由于大片肝细胞坏死导致重型肝炎的可能性。就的治疗水平,重型肝炎及早接受治疗效果较好;中期治疗效果较差,治愈好转率仅为50%左右;到了晚期,则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机会,其病死率高达90%左右。因此,当肝炎病人出现黄疸时应及时卧床休息,医院救治。二要忌酒。因为酒精不但直接损害肝脏,会使病情加重,而且会影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
三是休息和营养要适度。由于过分的休息和营养可导致营养过剩,引发脂肪肝和其他相关疾病,而无所事事可加重心理压力,产生神经衰弱。因此,当肝功能正常时,便可正常学习和生活。
四是切忌多用药和滥用药。对于无症状的慢性肝炎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药。有的病人总以为有病就一定要吃药,吃了药就有安全感,其实不然,大多数乙肝和丙肝病人是不需要用药的。不恰当的用药不但不安全,往往还会引起药物性肝炎或其他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五是服用药物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肝炎病人接受药物治疗时应遵医嘱,坚持按时服药。如果不按时服药会影响疗效,也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病毒药物还容易引起耐药现象发生。
六要树立信心,充分认识慢性肝炎治疗的长期性。不论是慢性乙肝还是慢性丙肝,治疗时间特别是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而对于慢性乙肝来说,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对于疗效不佳或疗效出现较迟的病人,应树立信心,坚持用药,病情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相关饮食饮食调理
乙型肝炎病毒以病毒为主,以传染为途径,从病因分析也离开内外二因,外因多由感受时邪,疫疠及饮食不节,内因多由正气不足及情志所伤致阴阳失调气机不畅。内外二因又互为因果,互相联系,病情演变也是比较复杂的。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所以保持机体免疫反应和免疫调控机能正常,是防止病毒性肝炎的内在关键因素。想让自己的免疫系统够强大,也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调节来实现.
乙型肝炎病毒食疗1.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高蛋白饮食要包括植物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动植物蛋白质要各半搭配。摄入蛋白质在消化后被分解为氨基酸才能吸收,然后在肝脏制造成人类最重要的肌肉和血液成分的蛋白质。人体有8种氨基酸自身不能制造,一定要由外源供给。当动植物蛋白质每天各半搭配、均衡提供时,可弥补各自的不足,明显增加蛋白质的利用率。适量的植物蛋白质能抑制动物性脂肪量,减低对动脉硬化的影响,保证必需氨基酸的充分吸收利用。挑食对肝病康复是不利的。
2.有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可以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冬虫夏草在近几年的临床使用中,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的效果,据研究虫草素和虫草多糖都能增强肝细胞的吞噬功能,虫草酸、SOD和维生素E等都能抗肝组织纤维化,抗脂质过氧化,同时由于虫草的增强免疫功能使肝脏的解毒作用增强,从而能够有效保护肝细胞。
3.五谷杂粮等含淀粉类食品以及各种水果类、蜂蜜等,能供给糖,有补充日常生活所需热量、增进肝脏的解毒功能。芝麻、花生、大豆、菜子、玉米、葵花子、椰子等食品及植物油、蛋黄、牛奶等,可为肝炎患者提供脂肪酸,补充热量,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鱼、虾、贝类,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等,可补充蛋白质的食品,它们都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补充机体代谢消耗,提供一定热量。
饮食注意
1、禁饮酒,因为酒里的乙醇主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长期饮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2、少油腻,乙肝患者对脂肪的代谢能力减弱,应少食油腻的食品以防止血脂增高或形成脂肪肝。
3、忌辛辣,乙肝患者应忌食辛辣的食物如辣椒,因为辣椒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严重的会导致胃溃疡。乙肝患者因为有消化道不适的症状因此应少食或不食。
4、禁食放时间很长的不新鲜的食物。
5、忌生冷:肝病患者本来正气不足,脾胃虚弱,生冷食物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特别是肝硬化或肝腹水的患者,生冷食物往往会造成肠炎,蛋白随腹泻丢失出现腹水或腹水量增大,故肝病饮食禁忌食用生冷和不卫生食物,以免出现腹水或腹水量增大。
6、肝病饮食禁忌食动物肝脏:肝脏作为解毒器官,一些毒性物质也会在肝脏积累。另外肝脏内胆固醇含量很高,克猪肝含胆固醇高达毫克,大量摄入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肝病患者不宜多食动物肝脏。
7、忌盐:肝腹水的患者,盐要先炒后再放入各种食品,尽量少食,因为食盐有碍腹水的消退。这也是肝病饮食禁忌事项。
8、肝病饮食禁忌乱用补药:饮食平衡是保持身体的基本条件。若滋补不当,打破平衡,会影响病情反复。应慎用补药。
9、忌生活无规律:“十分病,七分养”因此,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规律的生活对肝炎病人的康复至观重要。因此,对于该肝病饮食禁忌日常应注意。
10、肝病饮食禁忌滥用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对肝胃多有损害,肝炎病人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11、忌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能损害肝脏功能,因此,肝炎病人必须戒烟。对此肝病饮食禁忌一定要注意。
针对群体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的根本途径。目前使用HBsAg基因工程疫苗。经上亿人次接种,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凡HBV标记物阴性者均应接种。免疫途径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多种。但不主张臀部注射。免疫方法为按0,1,6月程序注射3针低剂量疫苗5ug。第3针后1-3个月抗-HBs阳性率可达95%以上。对以往感染HBV者接种乙肝疫苗既无治疗作用也无不良反应。在接种三次疫苗后,5年内不需要再接种。使用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达95%以上、围产期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注射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极低。目前国内已把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
哪些人群必须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处于HBV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者(未感染过HBV的人)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
①全部新生儿及幼儿园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孩子;
②传染科、口腔科、血液室、透析室和经常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
③新加入某一群体的人员,如新入伍的战士、新入学的大学生;
④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
⑤发育障碍者,收容所中的患者和工作人员;
⑥血液透析患者;
⑦使用血液制品者;
⑧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
⑩注射毒品成瘾者;长期教养机构中的犯人。
不宜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
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
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暂时不宜接种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迟接种时间。
乙肝疫苗有哪些副作用?注射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乙肝疫苗自年问世以来,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应用和观察,至今尚未见有关于注射后引起严重副作用的报道。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反应,多于1-3天内不治自愈。
由于乙肝疫苗属血源性的,在制备过程中纯化与灭活程序十分严密,故不会产生像破伤风等动物血清疫苗可能造成的过敏反应,也不会感染上乙肝、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亦末出现相互干扰作用;因此,可以说,乙肝疫苗是安全可靠的预防疫苗,注射前也不必皮试。
注射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凡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
2.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若超过48小时后注射。则预防效果降低。出生后一个月仍未行注射者,则应先检测有关乙肝指标,证实未被感染者,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合用。
3.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如白百破;卡介苗、乙脑疫苗等同时接种,互相之间无干扰作用;但有人认为若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有可能降低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故二者最好分开接种。
4.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最好三天内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
5.注射第3针疫苗后的1-3个月,医院检测保护性抗体(抗-HBs)水平,以判断免疫效果。若无效者,需行加强注射一次。
6.成人注射前需先检测乙肝病毒(HBV)指标,已有感染,或感染后已痊愈并产生保护性抗体者,不需注射疫苗。
7.凡对福马林或硫柳汞及其他药物过敏者禁用
为什么打了乙肝疫苗不产生抗体?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好措施,接种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转为阳性。可是。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疫苗按规定时间接种了3次,但几个月后复查乙肝病毒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疫苗效果如同泥牛入海无影无踪——乙肝表面抗体始终不产生。为此,有不少人感到疑惑和恐惧——不打疫苗不行,打了疫苗又没反应。生活中乙肝病毒无处不在,少了“防弹衣”,面对乙肝病毒的“枪林弹雨”不就要坐以待毙了吗?
注射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原因比较复杂,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检测方法不精确实际已产生抗体,但因检测方法不精确而致结果阴性。这时应当用最灵敏的方法,如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来重新检测。因为有的地方检测方法不先进或不灵敏而得出假阴性结果。
◆免疫反应太弱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太弱,只产生微量的抗体,以至用先进的检测方法仍未能发现表面抗体的踪迹。这时可加大乙肝疫苗的剂量(每次10微克),每月注射1次,共3次。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合用其他免疫刺激药物,如猪苓多糖、卡介苗等,被认为可以提高免疫效果。
◆已发生隐匿性感染如按规定时间接种后仍不产生表面抗体,则可应用PCR(体外核酸扩增技术)方法检测被接种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因为,有少数病人实际上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产量很少,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或者乙肝病毒已经发生变异,与普通试剂不发生反应,另外还可能有其他原因。这些病人虽然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产生免疫反应而机体呈免疫耐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不会产生表面抗体。或可检测其他肝病毒标志物,如核心抗体(抗HBc)、e抗体、e抗原等是否为阳性。如果为阳性则说明感染了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可能不会产生抗—HBs。
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治疗白癜风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