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疾控中心入村宣讲
林医生接触过一名50多岁的患者老张(化名),他家境小康,然而,妻子在接连生下儿女之后,长年患病,30多岁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办法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了
“他自己开了菜园子种菜,丝瓜、黄瓜什么的都有,他拿着熟透的瓜果送给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结果儿女们连接都不愿意接,隔着远远的,要他把东西带走老张只得一次次把东西送到我这儿来”林医生说,她多次要老张不要送了,留着自己吃,老张却执意要送,“他说,你要不收我不舒服,都没人把我当人看了”
农村暗娼是艾滋病传播源 鳏寡老人也成高危群体
在林医生接诊的患者中,像老张、老李这一类人患病之后,亲人和朋友们退避三舍的非艾滋病病源首次常常见, “几乎有一半的艾滋病患者或是感染者,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理解”她说
同时,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务工作人员将对文化层次较低的老年人进行入村宣讲,培训防治知识和技能并且,将在村里开展知识讲座,以及各类公众咨询活动,并在老年活动中心定期播放适合老年人观看的各类录像带、vcd等艾滋病防治的影像资料等
他患病后走亲送礼
林医生是某县疾控中心的一名医务工,负责当地艾滋病防治及诊断她说:“我有很多患者朋友”
还有一些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农民工,也会为解决性需求而寻找暗娼,进而被感染这类感染者和患者大多文化水平很低,对艾滋病缺乏了解,在与暗娼性接触的过程中,没有艾滋病病源首次确认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此外,男女双方生理机能差异,也是一个原因因女性在50岁左右退出育龄期后,性功能也因此下降,和同龄丈夫的性需求相比,有点“不搭调”,进而造成此类现象
林医生说,农村的娱乐设施、休闲项目缺乏,一些留守老人精神生活比较匮乏,为缓解精神空虚,往往寻找其他性伴侣
她认为,这与农村环境的相对闭塞有关,也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有关,而市疾控中心也了解此类情况,正在努力地进行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普及,缓解该地区的“恐艾”情绪
尽管如此,也无法缓解病人所遭遇的歧视,她谈到,有些患者或感染者心理压力极大,在遭受长期的歧视之后,会出现心理扭曲,或是从此自暴自弃,放弃治疗林医女艾滋病的早期症状生说:“有一名70多岁的老患者,他就破罐子破摔,说我反正年纪大了,没几年活头了,无所谓,因此拒绝治疗”
县(市、区)疾控中心在每一个村居培养“同伴教育员”,这个“岗位”多由村中防艾滋病的积极村民来担任,他们开始在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发放宣传资料和安全套等
农村患者饱受歧视
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我市依然处于艾滋病低流行地区,但近几年却呈不断上升趋势,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总数居全省第二位中老年男性患者增幅较大,也因各类原因引起为此,市疾控中心等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来进行解决
温州网讯 温州去年艾滋病疫情的信息通报近日出炉,报艾滋病最长能活多久告发现2013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量,与前年相比,增加27.7%,其中,因性接触感染是主要原因,占比88.6%,年龄上看,高龄感染者和患者连续三年持续增加,50岁以上占比23.2%,同比增幅达54.4%,成为增幅最大的人群为什么突增这么多中老年男性感染者?
在她接诊的感染者和患者中,90%以上都是因性行为而被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她认为,当地村落有“暗娼”出没,行踪不定,是艾滋病传播的源头而村中的老年男人,则是她们的“主顾”一些丧偶和离异的鳏寡老人,也成了高危群体
培养“同伴教育员”
疾控中心医务人员向记者讲述她们接触的那些高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试图帮助我们破解这个问题
村民们对艾滋病都非在校生现艾滋病例常恐慌,他们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也以为艾滋病会通过唾沫等传染所以,许多艾滋病患者,在确诊之后,连家人都不愿意跟他们共同进餐因此,林医生每确诊一个病例,总是不忘提醒:“千万记得保密”
“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在知情不拒绝的原则下,将艾滋病检测项目纳入新农合体检,也就是说,在体检的同时,就把艾滋病抗体筛查了现在我市有部分县已经开始此项工作,接下来将根据筛查工作的效果,逐步扩展”市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制所所长王大勇说
消息传开后,从此村民见老张跟躲瘟疫一样,老远就跑开了老张曾带了瓶红酒串门走亲戚,而亲戚当着他的面,直接把红酒扔掉,生怕染上“病毒&rd艾滋病病源首次确quo;,而老张的儿女,也因此退避三舍
人们对艾滋病有认识误区
亲戚当面把红酒扔掉
本文转自:温州网
林医生说,她至今还记得,老张当时的表情如同五雷轰顶“他一听闻检验结果,整个人要死要活的,谁都劝不住后来,老张找了村中的“暗娼”,“做过一次生意”而就那一次,他就被感染上艾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