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滋”看我们文/吴萌
艾滋病,一个敏感的社会话题,艾滋病患者,一群特殊的社会集体。
如果你身边有一位艾滋病患者,请问你会歧视他吗?你会疏远他吗?我想大部分人都很难立即给出我回答。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吧。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还不够,可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它是种传染病的层面。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对它有误解,单单认为它是一种“性病”。把全部艾滋病患者都臆想成私生活混乱的人。
“无知”也许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人的“无知”怕是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了。艾滋病尽管它的传染能力很强,但艾滋病病毒只要暴露在体外都会很快的死亡。所以一般的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像正常的握手和拥抱。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所以它不仅只是“性病”这么简单。还有一大部分的艾滋病患者是通过血液传播患病的,而且血液传播患艾滋的可能性要比性传播大的多。还犹记得河南的“艾滋村”—上蔡县的文楼村。朴实的乡村农民可能一辈子都想不到自己会和艾滋病扯上关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卖血—罪恶的血浆经济。非法血站为了谋求最大的利益,采取了单采血浆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许多人的血液采集后集中到一起,用分离机器将血浆与红血球分离开来,血站将血浆卖给制药公司,剩下的红血球则输回卖血人体内。混合的红血球如同危险的毒蛇,只要有一个人的血液感染艾滋病毒,被输回者无一幸免。村民眼中发家致富的“捷径”,想不到是通向地狱的快速车。
“无知”不仅仅只有歧视疏远“艾滋病群体”的人,还有艾滋病患者自己。艾滋病患者身上的这种“无知”又夹杂些许人性中的贪婪和懒惰。金钱的驱使,“无知”的推动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而那些血站的工作人员以及“血头”则是这场悲剧的“缔造者”,他们是金钱的奴隶,他们早已丧失了人性。尽管他们也有可能是因为“无知”,但这种“无知”是无法被人原谅的。避免这场灾祸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政府的监管。而不幸的是,它缺失了。部分政府官员“无知”了。没错,所有人的“无知”造成了这一切。
尽管艾滋病会因为“无知”而染上,但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吸毒,吸毒似乎永远都会和艾滋病扯上关系。可能就是因为这一部分人,才让公众谈“艾”色变。糜烂,混沌的生活,每一天对他们来讲都是享受和煎熬的交织。他们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地狱,而另一只脚则在地面裸露。“瘾君子”毒瘾发作时,尽管他们知道共用注射器会得艾滋病,但那时的他们早已顾不了这么多。特别是女性吸毒者,她们大部分人为了毒资会选择卖淫,这就大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机率。自责,无奈,吞噬。可能得艾滋病的打击没有他们毒瘾发作时来的痛苦,也有可能他们早已想终结生命,感受最后一次的放纵和欢愉。他们的灵魂早已扭曲,所以艾滋病对他们来讲也只是“破罐子破摔”。人被毒品控制了,早已不是“人”。
“男同群体”一个与艾滋病同样被为特殊人群的群体。近几年来这个群体艾滋病感染率明显上升,并且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其实与谁恋爱都是自己的事情,他人无权干涉和评价。可是男男不洁性交是性传播里感染艾滋病最高的一种。而且现在我国大部分的“男同”只是在心里上接受“男同”两个字。有关其他方面却并不知情,在体检报告出来的哪一刻才追悔莫及。
艾滋病对我们现在来讲就是绝症,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细胞,使得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们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从而引发死亡。许多人会误解认为是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了患者,实则不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其实有很长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期间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工作多年。然而一旦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就会出现各种临床表现。初期的症状与一般的感冒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的加重。症状变多,且严重。虽然潜伏期无任何症状,但此时却同样具有传染性。
人人都会有“报复”的心态,特别是那些感慨命运不公的人。总想把自己的苦难划分到他人身上。艾滋病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后,有的患者一定会说为什么是我,自己有也一定要让别人得。安吉拉·哈里斯,由于性生活糜烂而染上艾滋,在得知自己患病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交往男友并发生性关系。她的许多男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其发生性关系。在没被警察逮捕期间,发生性关系的人竟高达百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而安吉拉·哈里斯也将面临15年监禁。人性有时要比艾滋病可怕的多。自私,报复。每个人都会有。而“艾滋病群体”的这种心态和想法可能要比我们一般人来的更加扭曲和变态。当一张写着患艾滋的诊断书交在他们手上的那一刻,他们的心中就有万中想法。完蛋了,生命都已快到尽头。别人的歧视和疏远。为什么是我。产生报复的心理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但这种行为却令人无法原谅。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无论自己是正常人还是艾滋病患者。都希望我们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理智客观的去对待这种病。努力的去克制自己,在生活中做到不无知,不贪婪,不报复。我们要在生活中做到洁身自好,同时也要不去歧视和疏远艾滋病患者。另外也希望艾滋病患者能够坦然地去生活,度过生命中余下的时间,虽然不能够发光发热。但也要完成自己对人生的理想,就算完不成对自己人生的理想,也要好好的生活。
人们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不过其中又会夹杂“人性”。像是上帝宣判的死刑,但又不仅只关乎自己。还有旁人复杂的眼光。希望以后的我们不再“谈艾色变”,也希望艾滋病患者的人数会越来越少。◎
寒假期间有一部名为《上瘾》的网络剧引起了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