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他体内的HIV消失,艾滋病能治愈了

原创文本/夏杨

外媒最近报道,美国俄勒冈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在恒河猴身上进行了新型艾滋病抗体疗法实验,成功在两周内根除了猴子体内的病毒。专家称,该实验的成功给HIV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新华网4月1日也发文,探讨艾滋病可否被治愈的话题,提及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治愈”的艾滋病病例——“柏林病人”布朗:他曾经病危,但如今体内已检不出艾滋病病毒了!

“被治愈”的布朗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被称为“世纪末肿瘤”。HIV进入人体后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从而使人丧失免疫功能,并导致易感各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

HIV病毒入侵肌体细胞

艾滋病自年被发现以来,全球已有约万人因此死亡,目前尚有近万病毒携带者。它的可怕之处在于,目前尚未研制出能根治它的特效药,也没有能预防的有效疫苗。只能通过综合治疗,控制病毒在人体内的数量,降低其破坏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人体免疫功能。

在这样的语境下,一个宝贵的医学案例“柏林病人”出现了。年布朗被查出HIV阳性。也就是说,他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更倒霉的是,他同时患了白血病。他到德国柏林去求助于一位肿瘤病和血液病专家。当时他已生命垂危。

布朗和他的主治医生

不过,医生还是为他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

医生决定先帮他治疗白血病,治疗方法是骨髓干细胞移植。

布朗是幸运的,配型很成功,移植手术也顺利。而更幸运的是,经过3年多临床观察,医生发现,布朗的艾滋病也被“治愈”了!

随后十多年,医生持续对布朗展开跟踪观察。直到年,他的艾滋病检测依然呈阴性。也就是说,他体内没有HIV病毒了。他成了世界上首个被公认被治愈了的艾滋病患者。

人们不禁发问:布朗康复了,这是不是意味着,艾滋病可以被治愈了?

医学界的看法让人失望:布朗的治疗模式难以复制;英国《卫报》报道,另外有6名病人也接受了类似治疗,但都没布朗幸运。

医生解释,布朗的幸运并非源于这种治疗手段,而源于一种非常偶然的巧合——与他配型成功、并给他捐献骨髓的人,是个对HIV病毒免疫的人!

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位骨髓捐献者携带有CCR5delta32这种变异基因。CCR5是HIV入侵肌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就像是通向细胞的桥梁。CCR5delta32与CCR5功能对立。有了这个变异基因,病毒无法进入细胞内复制,也就如涸辙之鱼,被困死饿死。

这一发现令人兴奋:如果每个艾滋病患者都能找到有这种变异基因的人进行骨髓移植,艾滋病“恶魔”就能被降服了!

不过也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世界上拥有这种变异基因的人太少了。数据显示,在有西北欧血统的人群中,只有大约1%的人携带这种基因。血液配型本来就如大海捞针,再想找到刚好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意味着,“柏林病人”的幸运难以重复。不过,这一病例依然非常重要,它会给艾滋病的治疗研究带来很大启发,即若能通过技术手段获得这种变异基因,制造出HIV疫苗,就有可能攻克艾滋病防治难关。

受布朗治愈方式的启发,深圳已于去年7月启动了基因治疗研究课题。该课题还被纳入了国家计划,获得万元经费支持。这项研究的思路,就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艾滋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或T细胞的基因进行编辑,敲掉CCR5,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切断HIV病毒进入机体细胞的通道。

另外,医学界还发现,CCR5delta32并不是唯一一个人类可以用来抵抗HIV的基因,还有一个名为APOBEC3的基因家族,能够阻止HIV的复制。

基因治疗研究目前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不少瓶颈问题待解决。人类治疗艾滋病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布朗被治愈的病例有点神奇,简单复制几无可能。但其实常规治疗中也有效果较好的例子。法国就有个病例,这是一个女孩,今年18岁,她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上艾滋病。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在她5岁那年,因家庭原因被终止治疗。但第二年医生检测时却“测不到病毒量”。此后她未再恢复药物治疗,但有持续观察。

可喜的是,这个女孩至今已停药13年,一直处于检不出HIV病毒的“未发病状态”。

即便是这样,目前也尚未肯定这个女孩的病已被治愈。科学家指出,HIV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非常狡猾,会通过突变逃脱药物攻击,也就是所谓的耐药性。这就增加了治疗难度,要不断调整药物才可能有疗效。

科学家还发现,有些艾滋病病毒还会在长寿细胞中保持休眠状态以躲避药物。因此患者体内病毒即便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停药一段时间后还有可能复发。

美国就有个“密西西比女孩”的病例,在病毒得到控制并停药2年后,年再次检出HIV阳性,不得不重启治疗。这对国际医疗界的“抗艾”信心是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在人类对抗艾滋病的战役中,这恐怕是难免的曲折!

但可以肯定的是,正规的综合治疗可以控制HIV病毒,使艾滋病从绝症变成慢性病,延长患者的生命,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带病生存”尽管是一种无奈,但毕竟多了一些希望。不幸的感染者,若能和HIV“和谐”共存,就可以继续等待医学发展,就有可能等到艾滋病被攻克的那一天!

来源|羊城派本期主持|夏杨编辑|时空城堡

紫雪斋主人之云心本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odkuaiji.net/azbtl/1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