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日携手抗艾,重在预防

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日前下发关于做好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明确今年我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意在说明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入新的攻坚阶段,预防是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携手并肩,群策群力,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实际行动遏制艾滋病流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艾滋病自年被发现至今30余年,肆虐全球,夺去了多万人的生命,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艾滋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又该如何防控?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征(AIDs)的简称,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死率很高的恶性传染病。

艾滋病发现的同期,世界上多个实验室启动了寻找新型病原体的研究。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西诺西和蒙塔尼研究团队,率先从一些同性恋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中分离出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病毒。由于逆转录病毒在正常人体极其罕见,两位法国科学家推测他们分离出的这种病毒,很可能是新型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元凶。该病毒经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罗伯特·加洛教授确认,是一种新型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年,该病毒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为何能肆掠全球:艾滋病毒的高变与整合

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亚科,目前已发现两种,即在全球蔓延的I型(HIV-1)和限于在西部非洲的II型(HIV-2)。在致病性和传播力方面,HIV-1远远强于HIV-2,全球99%以上的艾滋病由HIV-1所致。

我国与世界其它地区流行的HIV-1有着明显的遗传学特点。欧美主要以B亚型为主,非洲是多种亚型同时流行,而我国主要以B’、B’/C和A/E亚型为主。近几年,随着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扩散,特别是从静脉吸毒和非法采供血向异性和同性性传播的转变,我国HIV-1主要流行株逐渐被A/E亚型取代。

HIV-1体内的靶细胞主要包括表达CD4受体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感染过程主要包括病毒进入细胞、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及最后的装配释放(图4)。在感染靶细胞时,HIV-1首先利用其衣壳上的囊膜糖蛋白gp与靶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第一受体),使病毒得以附着在细胞表面并诱导gp产生一系列的空间构象变化,促进gp再与趋化因子受体CCR5或CXCR4结合(第二受体)。有趣的是,有些个体由于第二受体CCR5基因天然缺失32个碱基,而对HIV-1感染产生抗性。这些个体主要集中在白人群体,并以北欧的白人比例最高。随后,结合了第一和第二受体的gp,使病毒另一囊膜蛋白gp41得以暴露。gp41自身穿透细胞膜,将HIV-1牢牢地固定在细胞上,并通过形成超螺旋结构拉近和诱导病毒膜与靶细胞膜的融合,将HIV-1基因组注入靶细胞内。HIV-1与靶细胞融合后便脱去衣壳,形成逆转录复合体,在HIV-1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双链DNA,并进一步形成HIV-1整合前复合体,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在病毒整合酶的作用下,HIV-1的DNA被整合到靶细胞的基因组中。当靶细胞处于激活情况下时,整合在靶细胞基因组中的HIV-1的DNA利用细胞的转录系统产出大量病毒RNA,并以病毒RNA为模板在细胞质内翻译成Gag、Pol和Env等多个HIV-1结构和调控蛋白,经病毒蛋白酶剪切处理后生成各种毒粒蛋白,在出芽部位的膜上装配成成熟的病毒,并以出芽方式释放,最终形成新一代HIV-1颗粒。

需要强调的是,HIV-1在感染和复制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其逆转录酶介导的逆转录活性和整合酶介导的整合活性。前者提供了病毒变异的遗传学基础,使其成为免疫系统和药物难以追踪的移动靶标;后者促进病毒基因组整合到细胞基因组内,使其变成人体细胞无法清除的组成部分,从而利用人体细胞达到其繁衍生息的工具。这二者是我们根治艾滋病的最大障碍之一。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过去: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血源性传播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包括静脉注射吸毒、血液和血液制品以及不洁医疗器械传播。

现在:性传播成为艾滋病流行的新特点,高危人群主要是同性恋或异性恋、暗娼和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异性性传播是HIV病毒性传播的主要因素。

其他传播方式:母婴垂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发生在孕期、分娩时和产后哺乳期,母体内病毒载量越高,围产期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就越大。

艾滋病的症状

人类感染HIV后,根据多数感染者呈现的症状,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1急性期

人体感染HIV后2-4周,多数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痛、头疼、皮疹等急性感染症状。该阶段HIV病毒利用CD4T细胞大量繁殖,因此体内CD4T细胞水平急剧下降,随后人体免疫应答将会使得HIV病毒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viralsetpoint),此时的T细胞会慢慢增多,但很难达到感染前的水平。

2无症状期

急性期过后,人体会进入一个无症状期(clinicallatencystage),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血清中能检出HIV及HIV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的抗体,具有传染性。本期时间长短因每个个体病程进展而不同,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

3艾滋病期

该期为感染HIV最终阶段。人体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当体内CD4T细胞数目下降到个/mm3时,就认为进入艾滋病期,此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鸡尾酒疗法使艾滋病成为可治疗的慢性病

针对病毒在细胞复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人们成功研发了30多种高效的抗艾滋病药物(图4)。这些药物可分为以下5大类:1)病毒进入抑制剂;2)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3)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4)整合酶抑制剂;5)蛋白酶抑制剂(PI)。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案,是至少三种药物的组合,常用的一线推荐方案是二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加上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有利托那韦激动的蛋白酶抑制剂,或整合酶抑制剂。这些治疗方案可以将HIV-1抑制到在血浆、精液等检测不到的水平,维持或恢复人体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HIV-1的传播。

遗憾的是,目前抗病毒治疗还无法根治艾滋病,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药物毒副反应,诱导产生耐药毒株。尽管如此,它仍是经实践证明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控制手段。自从年高效抗病毒联合疗法(鸡尾酒疗法或HAART)被采用以来,艾滋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降低了70%,使一种判了死刑的疾病,转为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疾病。但是,受到专利和昂贵价格等方面的限制,高效抗病毒联合疗法对于第三世界的绝大多数艾滋病病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现有的抗艾滋病药物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无法彻底从体内清除艾滋病病毒,致使停药后病毒载量急剧反弹,因此病人必须终身服药;

2)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导致血色素下降、肝功能损伤,体内脂肪代谢部分紊乱,皮疹、眩晕、多梦等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3)具有广泛的耐药性问题,不能单独或二药使用,必须是至少三种或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艾滋病病毒一旦产生耐药突变,对同一类药物还可能有交叉耐药反应,由此导致整个类别药物药效丧失;

4)与很多其他的药物有药物相互作用,如可以使抗结核药物利福平的血药浓度大大下降,使得联合配药与用药过程相当复杂,直接导致病人依从性差,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现有药物的这些不足之处迫使人们不断探索HIV-1新的治疗靶点及新的综合治疗方案。

艾滋病的预防

虽然目前艾滋病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但是艾滋病得流行史表明,艾滋病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

性接触:使用避孕套可以将感染HIV病毒的风险降低80%。

艾滋病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通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控制CD4T细胞中HIV数目≤个/ul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治艾滋病毒传染给性伴侣的方法。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在接触HIV阳性血液或者是生殖器分泌物后的48至72小时,该阶段成为暴露后预防,采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HIV感染的风险。

垂直传播预防(Mother-to-child):采取奶瓶喂奶,同时在孕期及产后采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来预防HIV垂直传播,可以将感染风险减少92–99%。

接种疫苗:目前还没有HIV/AIDs的临床许可疫苗,迄今研究发现的最为有效的疫苗,9年公布的RV,可降低部分HIV感染者约30%的传染率,这个消息足以振奋人心,RV的进一步研究仍在继续。

艾滋病不仅是一种传染病,更是一个国际公共卫生问题。恐惧往往都来自于对事物的无知,让预防艾滋病知识在学生、民众中有效传播,从我做起,从我们做起,以实际行动遏制艾滋病流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天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odkuaiji.net/azbjs/8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